学院概况
首页 > 学院概况 > 哲学名家
庞景仁(1910-1985)
日期:2023-08-04

庞景仁,1910年10月生,黑龙江宁安人,我国著名西方哲学家、翻译家,中国比较哲学的一位先驱。1942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瑞士伯利恒学院、弗里堡大学讲师。1946年回国,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庞景仁为博士生导师。

庞景仁精通英文、法文,通晓德文,学习过梵文和日文,中文功底深厚。他是把马勒伯郎士哲学介绍到中国的先驱,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研究法国哲学的“四大名家”之一。庞景仁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翻译西方哲学著作,代表作有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伽森狄的《对笛卡尔〈沉思集〉的诘难》、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等,所翻译的莱布尼茨的《致雷德蒙信:谈中国哲学》、马勒伯郎士的《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为研究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和中西哲学的比较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著有《马勒伯朗士的神和朱熹的“理”的观念》(法文),是中国人研究马勒伯郎士哲学的地本著作,力求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哲学,为西方人展示朱熹哲学“理”的概念,促进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发展。



转载:大先生庞景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封二

庞景仁(1910—1985),黑龙江宁安县人,我国法国哲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西方经典哲学著作的知名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之一。

庞景仁出身于极端贫苦的家庭,自幼靠半工半读、奖学金等得以上学读书。他曾任吉林省立第四中学教员、北平《华北日报》副刊校对员、北平孔德学校教员,白天上学兼当教员,晚间去报社校对稿件。1936年,庞景仁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随后留学瑞士伏利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1942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先后担任巴黎大学、瑞士伯利恒学院、伏利堡大学的助教和讲师。抗战胜利后,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庞景仁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4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中央军委高级翻译。1956年,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担任新闻系外语教研室副主任、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民盟中国人民大学支部委员。


微信图片_20240116154234.png

庞景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对青年教师和学生循循善诱,热心指导。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因病处在半病休状态,但是,他以极大的毅力和疾病作斗争,坚持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1971年,他因突发脑血管病晕倒在江西干校,经抢救后被护送回京。当时他口眼歪斜,右侧肢体活动不便,但是还惦记着他被抄走的翻译稿——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在几经查找无果的情况下,当病情稍微稳定,他就用颤抖的右手重新开始翻译这本书,最终这部14万字的康德重要哲学著作被翻译完成,于197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庞景仁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他开始招收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当时,他不顾自己已经74岁的高龄,在心脏还装有起搏器的情况下,亲自去北京图书馆为研究生查阅资料、挑选书籍。1985年5月17日,庞景仁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庞景仁精通法文和英文,通晓德文,学习过梵文和日文,中文功底深厚,他的译著在极为严谨的哲学翻译家那里也获得美誉。在法国留学期间,他曾将朱熹著作译成法文,向法国人士介绍中国哲学。回国后,他先后从法文、英文、德文翻译了笛卡尔、伽森狄、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康德、詹姆士等西方重要哲学家的经典哲学著作和论文。

《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是庞景仁的代表作,是他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巴黎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1942年由巴黎让·弗兰哲学书局列入《哲学史丛书》出版,获得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奖金。当时法国里尔大学文学院的著名教授、后为法兰西学院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士、法国哲学协会副会长的亨利·古耶曾为该书作序,并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本书采取了一个马勒伯朗士的哲学家和一个朱熹的哲学家对话的形式,对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一个范例。在这本著作的附录部分,庞景仁还将《朱子全书》第49卷译成法文并辅以注释,本身就构成了东学西传的一份珍贵史料。

庞景仁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他的人生格言是:“生命是时间的积累,只有用工作和学习把时间充实起来,生命才有意义”,庞景仁的一生就是这一格言的践行!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教授 聂敏里)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