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讲座信息
回顾丨哲学的殿堂·2023第十一讲丨陈凡:技术与流动性——思考世界的新方式
日期:2023-12-30

2023年12月15日晚,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3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十一讲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凡主讲,主题是“技术与流动性——思考世界的新方式”,学院刘永谋教授主持讲座。

陈凡是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教授,哲学一流建设学科(高原学科)首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STS)、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以及《科学学研究》等期刊杂志上发表300余篇论文。出版《解析技术》、《技术社会化引论》、《技术哲学思想史》、《技术现象学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专著教材十几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等几十项课题研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冶金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W020231228137650067676.jpg

学院刘永谋教授主持讲座

陈凡以回溯第23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SPT)会议进入讲座主题。第23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会议于2023年6月7-10日在日本召开,主题为“技术与流动性”(Technology and Mobility),主要围绕技术与城市,自动化技术及后现象学与技术等议题进行讨论。会议提出,在技术纵横交错的环境下,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被科学、社会、技术和自然本身的流动性定义。因此,流动性不仅仅是对21世纪人类生活的综合描述,更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新方式。

W020231228138179138231.png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凡作题为“技术与流动性——思考世界的新方式”讲座

讲座中,陈凡教授从三个维度对“技术与流动性”议题进行审视。分别是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近年会议的主题追溯,SPT会刊《TECHNE》近年学术论文的分析,中国技术哲学(CSPT)的未来发展展望。其间,他还谈及对中国技术哲学本土化、国际化问题思考,并强调了技术哲学对于理解世界、思考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个维度,陈凡教授在对自2000年世纪之交以来的历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议主题进行梳理后提出:技术哲学主题的流变反映了技术关注的焦点聚焦与时俱进,关注全球之问,关注人类之问,关注世界之问。同时,SPT会议十分尊重东道主国家的地方性文化,通常以此为参考来设置主要议题内容。例如第十二届SPT会议于2001年在英国召开,主题为“自然与技术”。第十三届SPT会议于2003年在美国召开,主题是“技术与全球社会”。第十四届SPT会议于2005年在荷兰召开,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背景下,会议主题为“技术与设计”。第十五届SPT会议于2007年在荷兰召开,依托全球化的社会背景,“全球化与技术”成为会议主题。第十九届SPT会议于2015年召开于中国沈阳东北大学,会议以“技术与创新”为主题。第二十二届SPT会议于2021年在法国召开,主题是技术想象(Technological Imaginaries)。

第二个维度,陈凡教授通过分析《TECHNE》历年来发表论文的主题焦点流变,归纳了技术哲学的(几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包括“面向社会(society-oriented)的经验转向(ET1)”和“面向工程(engineering-oriented)的经验转向(ET2)”两种类型。即把研究对象从原来抽象的、大写的或存在层次上的技术转向具体的、小写的或存在者层次上的技术,不再对技术进行前提性先验分析,而是把研究对象直接对准技术本身,打开技术黑箱。第二次转向是伦理转向,它重拾经典技术哲学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维度,并开始关注具体的技术对人类生活伦理的影响,是对经验转向(摒弃经典技术哲学关怀、丢失哲学批判维度)的矫正。第三次转向是政策转向,这一转向发源于环境哲学,重点关注伦理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科学和实证数据作为政策决议的一部分。第四次转向是交叉学科转向,其研究目标可归纳为促进交叉学科哲学的发展与促进哲学的去科学化和交叉学科化两个方面。第五次转向是价值论转向,涉及描述性价值论转向和规范性价值论转向两个部分。第六次转向为哲学的“技术转向”。美国学者皮特提出应当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反思人文学科的边缘化问题,认为西方哲学所兴起的那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当代大多数人的生存依赖于技术架构,因此我们需要用技术的眼光来审视这个社会,使哲学以一种积极行动者的姿态重回现实世界,以研究人、技术与世界的互动为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陈凡将当代技术哲学的特点概括为荷兰技术哲学日益增加的影响力与工程哲学的兴起两个方面,并分析了当代技术哲学存在的“问题”。其一是两种经验转向的分裂。该分裂的实质是经典技术哲学中人文传统与工程传统分裂问题的延续,所带来的最大隐患是无法形成统一研究范式与研究起点,无法获得一个“合法的(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其二是伦理转向的倒退。导致对于经验转向中所获得的东西的遗忘,更主要的是对技术哲学与STS密切关系的遗忘。其三是缺乏成熟的价值论,缺乏关于技术物是如何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互作用的成熟理论,缺乏技术伦理学领域的通论。

第三个维度,陈凡对中国技术哲学(CSPT)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首先指出,中国技术哲学(CSPT)自1985年建立后,经历了“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促进中国化”,走向“中国特色技术哲学”的历程。随后,陈凡又提出了中国技术哲学进一步发展时应该注意的三方面问题。一是建构过程要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了解“新兴技术发展”与深化“传统技术认识”相结合,坚持通晓“国外技术哲学”与直面“当下中国实践”相结合,坚持“经验转向”与“理论升华”相结合,坚持“专一化”与“多元化”相结合。二是建构路径要采取“三化”方针,即“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促进中国化”。三是建构方向要体现“四个目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建构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技术哲学,建构立足于中国实践基础的技术哲学,建构聚焦于中国问题的技术哲学。

最后,陈凡展望了中国技术哲学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他指出,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基于我国技术实践,面向全球化语境,坚持“以特色突出地位、以研究体现水平、以应用寻求前途、以开放促进发展”,我们就会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在21世纪的国际技术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讲座结束后,刘永谋教授对陈凡教授的讲座进行总结,并表示陈凡教授的讲座内容严谨、扎实,富含国际视野的广度,理论积淀的深度与现实关怀的厚度,令人受益匪浅。在互动问答环节,陈凡教授与现场师生深入交流,并对师生提问进行了深入细致、有理有据的回应。

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线上由腾讯和B站同步直播。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