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郭清香: 疫情之下的生命抉择与生死反思
日期:2020-04-03


一、 疫情之下的生命抉择


对于生死问题,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突出强调珍视生命的重生精神,老庄“齐生死”铸就了面对死亡的豁达精神,佛祖“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彰显了面对死亡的无畏精神。三者共同组成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基本态度,影响着人们在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死抉择和对生死的评价。


珍视生命,肯定生命本身即具有价值,这是中国人对待生命的基本精神。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岩墙即危墙,君子不会站立在将要坍塌的危墙之下,不会无谓地将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这是对生命的基本态度。新冠疫情给每个人带来了切身之痛。因为对新病毒的不了解以及病毒具有的传染性和死亡率,人们普遍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怕死求生,是第一时间的反应。呆在家里避免出门、做好个人防护、从疫区逃离到安全区、甚至吃退烧药过安检等,这些都是人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的即时反应,是人的本能。


但本能并不一定意味着正确,本能不是绝对的辩护理由,最起码本能反应不应危害他人的生命。不伤害生命——不仅不伤害自己的生命,也不伤害他人的生命,这是人珍视生命最基本的态度,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之道。每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要为他人的生命负责。所以,无论是为过安检故意吃退烧药隐瞒病情的人,还是不严格自我隔离无意中传染给他人的人,不仅要承担舆论的谴责,还应当接受法律的制裁。


除了基本的不伤害生命的责任,人类还有积极互助的义务。这建立在恻隐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不忍心看到他人生命受到伤害,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更进一步施以援手,这是人性的自然反应。处于风暴中心之外的人,为武汉人、为湖北人揪心、感伤,会为找不到床位呼告无门的人着急,为给死去爷爷盖被子的小男孩难过,为被肺炎灭门的家庭伤心,为耽搁了的其他病症患者流泪……这些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恻隐之心使得每个人不能冷漠地自保或事不关己,而是尽己所能地想办法伸出援手。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劲转帖捐钱捐物,这是大部分人在疫情中帮助他人的选择。还有一部分人,不顾自身安危投身抗疫第一线。这种以自身生命为代价来救助他人的行为,是舍生取义的高尚行为。生命是如此的珍贵,通常情况下,生命不应被作为代价。不惜一切代价的口号中“代价”不应当包括他人的生命。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手段强迫他人牺牲生命,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我”入地狱,所以他是佛。如果只是让他人入地狱,就是魔。能被作为代价的生命只能是自己的生命。所以群体免疫政策是以一代人的生命为代价来垒起抗疫的人墙,这是残酷的、不人道的;而奉献生命来救助人别人的生命,只能是自我的主动选择。对主动奉献生命的人,他们值得我们的感动和敬意,他们值得社会大肆的表扬和嘉奖。逆行的医护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甚至是生命受到威胁的巨大困难忙碌在一线,意大利72岁牧师朱塞佩·勃拉代力让出分配的呼吸器给年轻人任由新冠病毒带走自己的生命……这些以自己生命作为代价的人,如果连一声赞美都不给他们,这该是多么冷漠的一群人、这么冷酷的社会啊!


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除了本能的逃避,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接受。老子说“出生入死”,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死亡是人的最终宿命。对生的渴望是生命的本来面貌,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但克服死亡的恐惧正是人之为人的可贵之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生命上,庄子说“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从道的高度告诉我们超越生死、生不可乐死不必恶。


豁达接受死亡并且求生、乐生,是活着的人的责任。在病毒威胁生命之际,每个人都受着死亡恐惧的折磨,但这不是世界末日,每个人还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坦然面对、清醒应对即可。而在承受亲人去世的巨大悲痛时,悲伤痛苦在所难免,很难有人达到庄子“鼓盆而歌”的境界,但痛过之后日子还要继续。当然,豁达地对待死亡,并不是看淡生死,更不是混吃等死,毕竟这个世界需要生者来继续,继续为了生而不是为了死而活着。


二、疫情之后的生死反思


目前,世界的疫情日益严重,新冠病毒的危害还在蔓延。而中国的疫情已大致控制,我们可以暂时喘一口,来纪念、反省、恢复、规划。


首先,对灾难中失去的生命,应当哀悼和缅怀。


正是出于对生命的重视,我们应该纪念失去的生命。对个人而言,纪念亲人是基本的情感需要。中国人常讲生死相依,生死从来不是单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生命至少是和家人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亲人的离去必然对活着的人产生巨大的打击。对亲人的哀悼和缅怀,是活着的人的情感寄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发泄悲伤情感的必要方式。要求人们静悄悄地对待亲人的离去,不仅是残忍的,也必然会带来情感崩塌带来的危险。相反,允许人们以各种合理的方式去怀念亲人,可以很好地疏导民众疫情期间堆积起来的负面情绪,平息由此产生的心理创伤,更容易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对国家而言,纪念死者是人道的表现。无论是对那些为避免、减轻和挽救死亡而献出自己的勇士,还是对那些绝望的被疾病剥夺生命的普通民众,国家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以一定的方式给予纪念。欢迎新生需要仪式,纪念死亡也需要仪式。有人建议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所在地建一座纪念碑,有人建议设国家公祭日,或者降半旗以致哀思,等等。以国家的名义、以正式的仪式来纪念死者,对全民族而言,都是巨大的心理慰藉。清明节就要来到,这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节日。今年的清明节当是很好的机会,去抚慰失去亲人家庭的伤口,去平息全国人民的悲伤。


其次,面对被病毒夺去的生命,悲愤之余的反思是必须的。


灾难中任何一个无辜生命的逝去都是悲剧。活着的人应该从这些生命的代价中吸取教训,避免悲剧的再发生。如果不能严肃地反思,则悲剧的再发生不可避免。实际上,自疫情发生后,全社会都在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这些及时的反思和批判很好地推动了抗疫工作的开展。如早期对武汉红十字会工作的反思、对疫情通报工作的反思、对封城配套工作的反思、对各省援鄂医疗力量分配的反思等等,后来对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工作的反思、对复工复产工作的反思、对避免次生灾害的反思、对应对疫情输入工作的反思等,这些反思很好地起到纠偏就正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更深入、更根本的反思。反思必然会带来批判和追责,带来痛苦,但这些都是生者必须给死者的交待。时至今日,死亡人数还在增加,千百生命的代价仍唤不起人类的自我反省和警惕,这才是对死者最大的不尊重。令人叹息的是,有些国家竟然漠视中国人用生命得来的教训,英美等国家狂妄自大低估了新冠肺炎病毒的危害,导致了疫情在全世界的泛滥,又有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成为了代价。


第三,痛定思痛,向死而生。


无论是对死者的纪念,还是对过往的反思,目的都是为了生者更好地生。死者长已矣,生者自生存,沉溺于对死者的缅怀和对过往的悲愤,都无助于生命的繁荣。放下过往,整装待发,以珍重生命为核心,追求健康生活,是活着的人当下的使命。我们应该做好两件事情。首先,继续强化防疫意识,不能让病毒再次蔓延伤及生命。其次,逐步恢复生产和生活,避免因疫情致贫致死情况的发生。这是整个社会的任务,也是每个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转载自:中国伦理在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