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第三届国杰论坛在北京举行
日期:2021-10-25

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第三届国杰论坛在北京举行

10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世界民俗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国杰论坛暨第三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颁奖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召开。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吴付来教授,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胡正跃副会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郑清典、忻顺康、关华兵、苟皓东四位中国前驻外大使,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赵汀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杨慧林教授、中山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姚新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焦国成教授等国内一流高校著名专家学者,知名非遗传承人、艺术家遂岩、杨星国、青弘等共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充分的对话与交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为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应进一步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持续扩大文明交流互鉴成果,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融入人类文明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为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臧峰宇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吴付来教授致辞)

主题对话一

第一场对话的主题是“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强国建设”,对谈嘉宾是中国驻老挝原大使关华兵、驻津巴布韦原大使忻顺康、驻印尼原总领事苟皓东、驻阿富汗/牙买加原大使郑清典、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驻马来西亚原大使胡正跃。对谈嘉宾结合各自经历,对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胡正跃会长指出,新时期下文明交流的载体与渠道应当更新。可以以与越南等周边国家共同打造文化交流项目为切入点,如拍摄电视剧、举办节日庆典等,不断拓宽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空间。郑清典大使认为中印两国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两国的文明互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极为深厚的底蕴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忻顺康大使介绍了中国与非洲的友好交流前景。中国未来五十年的发展应当加强与非洲的合作交流。苟皓东总领事认为,中国要加强与印尼的文明互鉴,学习巴厘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提升两国民间的好感度,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关华兵大使认为,经典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精华,经典互译是推动文明互鉴的基础工程,应积极探索、有计划地发掘老挝等国的文化经典。本场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霄主持。

主题对话二

第二场对话的主题是“多元文化发展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由中山大学教授李萍主持。对谈嘉宾包括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院院长陈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杨慧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赵汀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姚新中。陈来教授认为多元文化发展是“从一到多”,表现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宽容与尊重;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从殊到共”,表现为世界各国所共同追求的六大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之间存在内在逻辑结构,二者发展方向不同,但都是世界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万俊人教授认为,“多元文化”是一个事实认知问题,“共同价值”是一个价值规范问题。尽管在如今充满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全人类互相分享是困难的,但是应当始终保持世界开放而非隔离,实现关于文化和价值的全过程对话。赵汀阳研究员认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文化相遇”,只有寻找到不同文化间的相遇点,才能实现合作与共建。杨慧林教授认为,多元文化与共同价值之间存在着思想张力,共同价值的核心问题不是分享某种具有固定解释的价值,而是使价值本身变成分享性的。姚新中教授认为,多元文化发展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从“同”看“异”,二是从“多元”看“共同”。官方外交对于国际文化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与学者间的外交也同等重要。

主题对话三

第三场对话的主题是“国际文化交流与学术交往”,复旦大学教授邓安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萍、《东南大学学报》主编徐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龚群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本次讨论由《道德与文明》主编杨义芹主持。杨义芹老师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切实发挥作用。邓安庆教授认为,真正的学术交流需要有核心理念,转变学术视野,不是从中国或者西方的特殊立场出发,而是拥有全人类整体的视角,关心共同话题,建构核心话题。李萍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化自觉需要有政治意识,同时也要有全球化的视角。只有在文化交流与互鉴中,文化自觉才有意义。徐嘉主编在亨廷顿“文明和冲突”理论上进一步指出,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需要本位立场,首先要实现好中国人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和而不同”是目前最为理想的状态。龚群教授通过讲述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我们应该自觉拥抱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扩大开放,使得中国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吸纳全球优秀的文明。

主题对话四

第四场对话的主题是“民俗艺术、美好生活与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人杨星国、非遗传承人青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世界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遂岩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本次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霄主持,张霄教授介绍了世界民俗文化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遂岩老师指出,文化交流是互相了解的过程,东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遂岩老师运用中国水墨画形式创作了系列肖像画,之所以能够被国外艺术家理解,是因为画作传达的情绪状态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杨星国老师就蛋雕艺术与非遗保护传承发表演讲。蛋雕是在各种禽类蛋壳上雕刻成画。他曾经受邀在迪拜贸易中心举办为期十二天的蛋雕展。希望能在中国知名大学里成立非遗学院,让非遗真正走进大学校园。青弘老师介绍了瓯塑艺术,她表示,中国的非遗就是世界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就是世界的艺术,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全世界都要说中国话,这是非遗人的信仰。

颁奖典礼

在第三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颁奖典礼上,中国人民大学宋希仁的《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求是杂志社夏伟东的《道德本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姚新中的《道德活动论》、复旦大学邓安庆的《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等著作获优秀著作奖。南京审计大学徐少锦、中山大学李萍、南京大学郭广银、河北经贸大学王莹、宝鸡文理学院王磊等人获优秀教师奖。东南大学沈宝钢荣获优秀学生奖一等奖,首都师范大学郭敏科、中国人民大学霍艳云、复旦大学付文博、中国人民大学潘麒羽、中国人民大学尼莎获优秀学生奖二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凌昀、湖北大学宋进斗、中南大学江梓豪、复旦大学蒋益、中国人民大学张雪、中国人民大学李仁杰、中国人民大学冉越、河北经贸大学张函慈、华东师范大学钟航、中国社科院大学颜晗获优秀学生奖三等奖。颁奖典礼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教授主持。

第三届国杰论坛暨第三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颁奖大会圆满落幕。会议总结与论坛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清香主持。国杰论坛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罗国杰先生而设立的高端学术论坛,是中国伦理学界一年一度的盛会,已经逐渐成为深化伦理学研究、使伦理学研究融入现实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