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讲座信息
回顾 | 学院2023年度“古希腊哲学讲座系列” 第六讲
日期:2023-11-25

11月11日,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3年度“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第六讲顺利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清华作主题为“德性可否作为技能?——基于德性伦理学的新进展”的讲座。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聂敏里教授主持讲座,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苏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盛传捷担任与谈人。讲座通过线上腾讯会议进行。

聂敏里首先对主讲人和两位与谈人做了简要介绍。朱清华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现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海德格尔学会会员,国际柏拉图协会会员。代表著作有《回到源初的生存现象――海德格尔前期对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诠释》等,译著有《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巴门尼德》(GA54)《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GA22)以及《存在与真理》(GA36/7,待出)等,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苏峻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讲师,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希腊哲学,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盛传捷是利兹大学古典系古代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认识论与伦理学。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苏格拉底的德性-技艺类比,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用过技艺类比对德性的性质和德性培养做出说明。在苏格拉底的技艺类比中,德性知识具有技艺的特征。学者一般通过分析柏拉图的几篇早期苏格拉底对话来确定苏格拉底对德性的技艺类比的样式以及性质。

朱清华作主题为“德性可否作为技能?——基于德性伦理学的新进展”的讲座

讲座的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苏格拉底的virtue-techne类比,在《申辩》中政治实践的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和其他技艺一样是一种专门的知识。《欧绪弗洛》中敬虔是看护诸神的技艺。技艺作为生产制作的知识,就会有产品。德性和技艺有着相同的结构,即它们都像在技艺的明确的情况中一样,有外在于自身的成果。后来苏格拉底也对技艺类比做出反思和论证,《卡尔米德》中克里底亚对节制-技艺的同构提出了质疑。苏格拉底还对德性和技艺做了区分,在《理想国》第一卷中,正义的人所具有的技艺跟医术不同,因为医生善于防治疾病,也善于制造疾病。正义的人善于保管钱财,他的技艺如果是普通的技艺,也会让他善于盗用钱财。但显然正义的人不是这样的盗贼。

朱清华讲关于苏格拉底的virtue-techne类比

第二个部分是关于技艺类比是否将德性工具化?这个部分主要引入了两位学者的观点,其中一位是Irwin,另一位是Roochnik。Irwin认为技艺类比导致德性的工具主义解释,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苏格拉底对技艺类比—用技艺范型解释德性知识—是非常严肃的,但是技艺是一种中性的能力,在逻辑上有被滥用的可能。Irwin的解释方式是,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这一目标是心理上所有人都想要的目标,不会有人知道善和幸福而选择相反的东西,所以这一技艺的滥用在心理学上是不可能的。Roochnik反对将柏拉图解释为一个理性乐观主义者,意即,它最终将人的生命也看作理性上可以控制的,从而可以付诸技术处理。技艺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德性知识是不确定的、不系统的、难以认识的。虽然 Roochnik对Irwin的技艺类比解释提出尖锐的批评,但他们在一些基本立场上其实是一致的,分歧只在于苏格拉底用技艺类比解释德性知识是真诚的,还是只是策略性的。他们都认为将德性技能化会导致困境:导致德性是一种工具主义意义上的达到幸福的手段,技艺的价值中立引起的被滥用的风险也会降临到德性。

第三部分关于美德作为技能?这个部分涉及几位研究者,一位是Julia Annas,她认为德性被看作技能是最明白不过的,都通过模仿和实践获得;都需要提高自身的抱负,就是提高自己;需要给出说明,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说明这么做的理由。她坚持德性伦理学的立场,德性不是抽象地获得,人们总是在具体境域中学习德性,在反思和批判中自我指引,自我提高。接下来讨论了Stichter的观点,Stichter弥补了Annas论述中缺乏的来自心理学的论证,提出了自我调节理论作为道德即技能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技能是一种普遍的能力,美德行为中所使用的能力和其他技能别无二致。Stichter质疑了Annas作为德性的技能的三个要素:1,技能是可以教的;2,专家能够掌握作为技能基础的统一的原则;3,专家应该能够对技能行为给出说明。技能和德性仍然有区别,从活得好角度对技能及其目的进行评估,从而把握哪些目的是值得追求的,这是实践智慧,这是不能被技能化的。

第四个部分关于是否有不能被消解为技能的部分?Annas在德性和善的关系上持有亚里士多德的立场,善不是超越的人类生活理想,而就是人所过的生活中的善。德性能根据它而被统一起来。Stichter的德性-技能更符合苏格拉底的模型,他如果通过将实践智慧保留下来不进行技能化,避开了工具主义的难题。这里有来自情景主义的批判,第一,德性伦理学所称的稳定的品格并不存在,行为取决于情景。第二,我们的行为更多受我们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影响。完全技能化面临滥用的风险,以及失去对人整体的善的审思和发现。完全的技能化接着就是生产的量化和效率、加速和标准化。德性作为人的情感和行为的disposition势必拒绝这样的模式化。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和苏格拉底所说的关于善好的知识的完全技能化,无助于人的生活的善好自身。

聂敏里在评议中认为 ,朱清华主要针对柏拉图早期的对话作品,讨论德性技艺类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是需要反思的。他结合自己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指出,从苏格拉底的德性技艺类比到亚里士多德区分实践活动和创制活动,体现了思想史上的演进过程。他针对讲座提出一个问题:德性不能技能化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与谈人苏峻、盛传捷就讲座内容分别谈了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并与朱清华讨论。苏峻的问题是:1,技艺类比是否会导致德性变成工具?当讨论德性和幸福,如何区分“工具性”和“构成性”,柏拉图的德性-幸福是构成性的关系。2,德性即知识吗?通过考察《普罗泰戈拉》可以看出德性即知识只是论证的一部分,德性即知识是假设性的,是辩证法的一部分。3,德性不可教的部分到底是什么?盛传捷指出,苏格拉底的哲学基本原则是相互支持的,包括美德即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照料灵魂等,要反驳美德即知识就要反驳与其相纠缠的其他原则。他认为朱清华老师是从技艺出发理解美德-技艺类比,而他自己是从美德出发理解美德-技艺类比,美德-技艺类比之所以成立是在于,美德是一种最优实现的功能。就道德和幸福的关系而言,道德上的好人不会受到伤害指的是灵魂不会受到伤害,灵魂有秩序、纯洁,柏拉图的道德哲学有很强的神学目的论。关于美德工具性所带来的滥用的问题,苏格拉底会认为你不会真正拒绝对你好的东西。苏格拉底也重视经验的模仿。

评议讨论环节

在互动交流环节,朱清华指出本次讲座的文本限定在柏拉图早期作品,也就是和苏格拉底德性思想有关的文本。关于德性不可教的部分,她认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人的自我实现是不能技能化的,不能筹划的。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最高的、接近神圣的沉思生活不能被技能化的。关于善良意志不被破坏问题,她指出古希腊意志这个概念存在的空间,并且就一些科学研究来看,意志也是可疑的。

本次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在热烈的互动问答中圆满结束。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