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讲座信息
回顾|哲学的殿堂·2023第四讲|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中的法国性
日期:2023-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那玉洁)2023年10月27日晚上,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3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四讲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511教室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尚杰研究员主讲,主题是“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中的法国性”,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聂敏里教授主持讲座。

聂敏里教授介绍了主讲人尚杰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尚杰现为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二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现象学、后现代思潮。主要著作《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解构与时间》等。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聂敏里教授主持讲座

法国哲学不再是某种宏大叙事,不再试图从一个普遍且根本的原则出发,回答人类精神的所有困境,而是一种多元的、差异化的、宽容他者的、直面微观世界的“后哲学”,它是跨学科的,揭示了我们时代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疑难。讲座内容主要讨论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重心如何从德国转移到法国,尚杰试图探讨这一转变的学理依据,并且分析现代法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讲座一开始,尚杰用几个例子向大家生动地展示了什么是所谓的“法国味儿”。通过回顾2001年在上海做讲座的德里达曾说过,哲学家的自传或者日常生活与他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尚杰认为,德里达对个体经历的关注,实际上是把人还原为个人,把个人还原为私人,把私人还原为亲自性,把亲自性还原为切己性和不可置换性,从而导致某种神秘性。

尚杰从神秘性这一关键词出发,提出几个问题:第一,身体或肉体是不透明的,人没有能力说出自己的感官行为以及感受;第二,语言表达与看见性质不同,语言只能说出抽象的一般情况;第三,语言传达一般性,而行动则是此时此刻的特殊性,是多出语言的东西,而恰恰这些多出来的东西具有美感和趣味,智力或语言难以享受它们;第四,语言无法强行统一活生生的视觉,这是语言的界限;第五,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心灵、文字以及言语之间的一致性是虚假的,三者之间具有根本差异,主体的心灵无法控制文字的效果,人与人的交谈也无法代替阅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哲学区别于德国哲学(尤其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地方:德国哲学保留着更多的形而上学传统元素,在宏观层面上讨论问题;而法国哲学则返回生活的细节,在微观层面上讨论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尚杰研究员作题题为“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中的法国性”的讲座

接着,尚杰对欧陆哲学的中心由德国哲学转向法国哲学的问题作具体讨论。他指出,总体而言,20世纪欧洲哲学,前50年是德国哲学的天下,而后50年至今,属于法国哲学。前50年,到海德格尔为止,其后再没有出现20世纪法国哲学“群星闪耀”的景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德国哲学尽管摇摆不定,但并没有完全脱离观念论的传统轨道,而法国哲学则在摆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法国哲学抓住了时代精神,由此法国哲学作为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才在发展势头上超越了德国哲学。这一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更好的理解,它们分别是:存在或在场、重复与差异、时间。

关于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存在或者在场。“存在”是最抽象的思维形式,其与逻辑学密切相关,但二者仍然不同;哲学不仅仅停留在“是”上,而且还要问“是什么”,否则就没有实质性的理解,这个“什么”就是“存在”。尚杰认为,之所以“我思故我在”比“我思故我是”更清晰明白,“存在”相对于“是”是一个更好的落脚点,因为“存在”暗示着内容,更符合自然而然的思考习惯。但是这一理解习惯有个混淆的危险在于以为思维的形式与思维内容之间已经被区别开了,其实并没有,因为“是”和“存在”都是对being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方向,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是”与“存在”被放在一起理解,它们都可以被称为“在场”,以区别于“不在场”或者“缺失”。由“是”与“存在”派生的全部哲学概念,比如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同一与差异、主体与客体等等,它们都是在场的存在,它们的含义是已经被完成了的。尚杰认为,基于此我们能够相对容易讨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他们所使用的基本现象学概念仍然持一种“在场”的态度,坚持智力上的可理解性,这种态度被德里达称为“在场的形而上学”。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重复与差异。尚杰指出,西方哲学传统曾注意到“重复与差异”问题,但它们服从于同一性。重复被认为是同一性内部的重复,比如胡塞尔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认为古往今来的一切三角形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差异而非本质上的差异,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但海德格尔突破了胡塞尔在差异问题上的理解,他提出“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差异,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差异。但是,德里达最不满海德格尔仍旧坚持一种存在论的立场,也即“在场”。于是德里达说他与海德格尔之间有非常微小的差异,却也是本质的差异。这又可以扩大到法国当代哲学家群体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差异。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时间。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引入了对于时间问题的思考,这对当代法国哲学家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沿着海德格尔这个想法走到底,就会进展到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等人的思想。但是海德格尔为什么没有走的这么远呢?尚杰认为,海德格尔终究没有彻底敞开另一个时间领域,可以称其为“异域里的时间”。

进而,尚杰讨论了法国哲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他认为法国哲学从存在的“不在场”或者“缺失”中起步,他称之为“归隐之路”,这个“隐”,叫“异域”。所“异域”,列维纳斯的说法就是“不同于存在”,不是否定存在,而是“绝对的差异”。思想的目光转向别的领域,转向关于存在的本体论哲学从来不曾关注的更为广阔的思想,因为关于“存在”的哲学,其可能性已经走到了尽头。法国哲学关注纯粹感情或者冲动,从而试图突破德国哲学以智力为基础的理性思维模式。通过卢梭探讨的自爱与自恋的故事,尚杰指出,对爱的深渊的思考是法国哲学的传统而非德国的。爱是一个切己的无底深渊,这个亲自性属于形而上学最顶层,它甚至是无法沟通、无法交流的。至于爱情,这是两个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事情,就纯粹思想感情的源泉来说,爱情的层次低于爱本身。

关于法国哲学中的“差异”问题。当代法国哲学家几乎众口一词地批评同一性概念,诉诸差异的哲学,以德勒兹为例,他不再说“同一性”,而说“重复”。尚杰认为,这在传统形而上学的铜墙铁壁里撬开了一条缝。因为重复过程中总会出现新的东西。同一性概念就是德里达批评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中的“在场”,一切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一个在场的概念,它们空无内容,苍白没有颜色。那么如何彻底扭转概念的空洞性呢?尚杰指出,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这本书的前言中说,需要真正引入时间,不是统一的直线型的时间,而是中断的时间、时间小块。而不是康德作为先验直观形式的时间。福柯的“异托邦”或者“另一空间”的说法,就描述了同一空间场所的不同时间性。比如公墓里并排安葬的逝者生前有可能没见过面,但死后却面对面埋葬着,这叫“同时性的不同时性”。尚杰还指出,将同一性还原为重复,而重复的真实内容是差异,这种微观思考就抓住了时代的精神脉搏。例如,法国哲学与当代文学艺术关系密切,它们都具有对于原创性的需要,反对体系性的哲学、反对所谓共同的理念,而看重特殊情景。尚杰还为大家推荐了《天使爱美丽》这部描绘后现代生活的法国浪漫电影。

最后,尚杰阐述了海德格尔对巴门尼德的经典命题“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解构。海德格尔在《同一与差异》这本书中指出这一命题的最可质疑之处就是“思维”与“存在”中的“与”字,它连接起两个不同的事物,认为两者是同一的,这恰恰说明差异是先于同一的。因此, “与”或“和”,代表的是差异,是相异的因素。如果将具体的时空因素加入同一性,那么,看似同一、统一或者相似的东西,就变成了差异。

讲授结束后,聂敏里作总结,他也谈到了自己对法国哲学注重微观性和身体性的理解。本次讲座持续近两个小时,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兼具理论的深度与表述的生动性,为大家展现了法国哲学自身的独特性,阐述了在摆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方面,法国哲学相对于德国哲学的超越性;启发我们一方面去思考契合时代特征的哲学形态,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上思索更加切己的疑难与困惑。

在互动问答环节,线下以及线上的听众踊跃提问,尚杰教授一一给予了认真细致的回应。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线上由腾讯和B站同步直播。

互动问答环节,线下线上的听众踊跃提问

讲座现场


转载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