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未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哲学思考”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日期:2019-10-14

“未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哲学思考”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文字:滕菲/摄影:范婷)


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以“未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哲学思考”为题的第五届全球化研究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10层高精尖会议中心召开。全球化研究论坛是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性研讨会。前几届会议分别在欧洲、澳洲和拉丁美洲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捷克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协办。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捷克、挪威和奥地利等多国的专家和学者们,以全球化中国道路、全球化视野下的地方性问题、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为主题,展开热烈的交流讨论。

全球化论坛一.jpg 

12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王宇洁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北美全球研究协会书记Gerald Harris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院中国马哲史学会副会长魏小萍教授、捷克科学院哲学系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Marek Hrubec教授、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院长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郝立新教授分别致辞并向与会各方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大会开幕式之后,会议进入了的第一场专题讨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魏小萍主持了本次讨论,讨论主题为“全球化的中国道路”。首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做了题为《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的演讲。他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进行了解读与探究,并且根据这一论断提出了他对全球化未来道路的理解。北美全球研究协会的Gerald Harris教授从分别从纵向的历史的视角和横向的全球化的视角阐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深层含义。法国洛林大学的Peterson Nnajiofor教授通过对比西方国家和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援助模式的不同,阐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化走向新阶段的重要作用。捷克社会科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的Marek Hrubec教授,阐述了多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他认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道路的重要文化资源。

全球化论坛五.jpg

会议的第二和第三场专题讨论都以“全球化视野下的地方性问题”为主题,捷克科学院的Marek Hrubec和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的罗骞教授分别主持了这两场讨论。四川大学的James Mcdougall,通过对晚清时期的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了清末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境遇,以及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的本土主义的主要表现和问题。北德克萨斯大学的John Williams博士通过梳理英国脱欧的起源和现状,指出了在全球化过程中需要关注反恐、民粹主义、资本和市场等问题。来自约克大学格伦登学院的Sabine Dreher以土耳其为案例,阐释了新自由主义的宗教起源,并且深入地分析了宗教、资本和地缘政治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互动的。中国人民大学的臧峰宇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内涵》为题,通过对马克思的人的共同体思想的阐述并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以及全球化的中国道路。

全球化论坛三.jpg 

在第三场专题报告中,中国人民大学的郝立新教授发表了题目为《全球化及其挑战: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的演讲,郝立新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两个层面的内在矛盾,并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在全球化的挑战中中国的立场和选择。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John Bosco Ngendakurio博士以肯尼亚为个案研究,展示了全球化对东非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他指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的投资模式尽管为当地带来了收益但也让当地人成为了经济的局外人。因此,他呼吁非洲的发展应该更多的借鉴中国模式。奥地利约翰内斯·开普勒大学的Karin Fischer教授以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国家的土地解放运动为案例,分析了拉丁美洲国家在社会运动和改革中的不同道路和选择。捷克科学院的Milan Kreuzzieger教授分别从全球视角的欧亚历史、现代性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道路几个方面,探索了欧亚大陆的融合以及地缘政治的在全球化中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论坛七.jpg 

13日,学术研讨会继续进行。第四和第五场专题报告的主题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动态编审强乃社研究员主持了第四场报告。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格伦登学院学院的Nicola Short教授从历史视角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危机的关系。随后,俄罗斯圣彼得堡州立大学的Alexander Kuteynikov教授发表了题为《在多极的国际秩序中的未来国际体制》,他在演讲中提到国际社会的结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然而国际机构的体制和运行逻辑的改革却没有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新的全球治理需要建立跨民族跨国家的国际机构新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魏小萍研究员从跨国资本带来的贫富分化、国际贸易争端等问题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对未来全球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贺翠香副研究员主持了大会的第五场专题报告。来自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的Abu Bakarr Bah教授分析了民粹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美国当前的一系列危机,他主张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应该关注社会公正、环境问题和人的发展。来自英国罗汉普顿大学的Darren J. O’Byrne教授展示了资本主义自产生以来所呈现的不同存在形式。他指出,因技术的个人化而形成的新的个人化的新文化反映了当前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矛盾。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姚新中教授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的本质和历史形态,他强调全球化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于审视文化价值的全球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谢富胜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阐述了当代帝国主义的本质和五个基本特征。

1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的滕菲博士主持了题为“全球化发展路径的哲学思考”的第六场专题发言。来自英国里士满美国国际大学的Rafal Soborski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全球化和未来的意识形态》,他认为应对当前的世界新趋势和新问题,我们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意识形态的哲学概念。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霄教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述,并在讨论环节强调了为实现文化的相互融合,就应该将抽象的价值观念和我们的具体文化载体相结合。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David Bartosch教授在他的演讲中回顾了从丝绸之路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他主张人类世界未来的发展过程必须要根植于道德的基础。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毕芙蓉研究院在主题发言中阐述了她对全球化发展的几点思考。其中包括全球化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发展的哲学基础以及全球化发展的未来道路。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主持了本次大会的闭幕式,北美全球研究协会书记Gerald Harris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院中国马哲史学会副会长魏小萍教授、捷克科学院哲学系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Marek Hrubec教授分别对与会学者的真知灼见和主办方筹备组织工作表达了感谢。在大会的总结讨论中,与会嘉宾们围绕如何深入和推进全球化的跨学科研究、当前正在发生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发言。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