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回顾 | 第四十届“人大马哲论坛”:哲学与人的文化世界
日期:2021-04-19

 

2021年4月15日(周四)19时30分,第四十届“人大马哲论坛”以线上形式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带来题为“哲学与人的文化世界”的主题讲座。论坛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张文喜教授、常晋芳副教授评议,校内外近百名师生热情参与。

 

4.19.jpg

 

邹广文教授主要从文化与人的亲缘性、文化哲学的批判维度两个部分展开论述讲座的主题。

关于文化与人的亲缘性关系问题,邹广文教授主要从文化概念、文化与哲学具有亲缘性的原因、文化哲学的范畴及其理论视阈、价值诉求以及自身与全球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其一,他从对“文化”的基本理解入手,认为文化使得人与自然相区别。文化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同构互塑的关系。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即文化既对人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又构成对人的束缚与否定,此外,他还区分了“文化”与“文明”两个范畴,认为文化是自觉意识主导下的各种创造物的总和,而文明是文化的正价值的成果。文化侧重事实判断,文明偏向于价值判断。

其二,邹广文教授分析了“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根据问题。他认为“哲学”表达着人类自我完善的内向追求,“文化”则是人类拓展自身的外在形式;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化”,都以关注人的生命为最高使命。

其三,邹广文教授阐述了文化哲学与大工业时代的关系,文化哲学的基本视阈、价值诉求等问题。首先,在他看来,文化哲学是大工业时代的哲学表达。文化的世界在我们生活当中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环境,人与文化的矛盾,成了当前我们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他认为全球化凸显了文化哲学的主题。全球化凸显了人们文化身份识别意识,当人们进入同步时空的交往模式时,对自身的身份识别,成为人的本能选择。全球化同时也凸显了文化的差异、统一与文化间性的问题。全球化时代,不同的国家、民族、个体之间都存在文化间性的问题,不同的文化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也要努力寻求文化的统一性。

再者,他强调文化哲学的基本视野就是对人类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它应回答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等。

最后,他认为文化哲学的价值诉求就是实现文化创造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因为一种文化要想成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

关于文化哲学的批判维度问题,邹广文教授主要从文化批判、文化自觉、文化危机、文化建设和文化整合等方面展开论述。其一,他认为批判是文化哲学的基本立场,文化批判是为了文化自觉。文化批判的指向就在于使文化葆有文明的维度。只有诉诸文化批判,文化哲学才是“哲学的”,哲学的超越性维度才确立起来,人类才可能有光明的未来。

其二,在邹广文教授看来,文化批判根源于危机意识,而文化危机实际上是文化机体内的“超越性”与“自在性”之间的矛盾。本质上讲,人的超越性存在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的矛盾导致人们的危机意识。现实上讲,特定时代主导的文化模式的失范也会导致人们的文化危机意识而进行文化批判。

其三,邹广文教授认为,文化批判只是文化哲学研究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整合,而这种文化整合需要中性智慧。置身于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把各种分散、孤立、甚至冲突的文化进行价值整合,使人类的文化实践行为充溢着一种健康自觉的人文关怀。文化整合的中性智慧立足于建设,强调事物对立双方的互养相成,共生共存。

其四,邹广文教授专门分析了文化价值整合的基本途径和主要领域。他认为文化价值整合可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批判性重建,也可以诉诸文化间的对话与跨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主体文化经选择、涵化、融合而达到新的适应。此外,文化价值整合的领域包括多样与单一、技术与人文、时代与民族、创新与传统、理性与价值等。

最后,邹广文教授预测和总结了文化发展的大体趋势,即文化的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文化的主体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文化的状态从离散时空文化转向同步时空文化,文化的权力从垄断性文化走向平等性文化,文化的传递方式从纵向传递转为横向和逆向传递,文化研究的方法从分析文化走向综合文化,文化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物质文化转向关注精神文化等。

 

在评议环节,臧峰宇教授、张文喜教授、常晋芳副教授分别就讲座的主题,提出自己的感受。

臧峰宇教授首先总结和评价了的讲座内容。他认为邹广文教授从文化与人的亲缘性和文化哲学的批判维度两个大的方面给我们分享了他多年来对文化领域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给我们呈现了文化哲学何以是一种哲学,文化批判的根源、具体表现,文化价值的整合,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图景等,内容极富启发意义。

其次,臧峰宇教授肯定了文化哲学研究对于中国道路和人的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敏锐地把握这个进程中的文化迷失、文化浮躁、文化失语等现实的问题,在澄明文化与人的内在一体性关系的过程之中,谋求现代人在这个时代自我生成与自我超越的文化路径,确认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张文喜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听完讲座的总体感受,即邹广文教授对文化内涵的把握是深刻的、明确的、温暖的、生动的,也是充满希望的。他认为,如果没有必要,千万不做文化斗士、文化卫士。

张文喜教授还谈了自己的两个收获:一是发现自己没有文化。他自觉从大学起就读过不少文化方面的论著,虽在读书教书写作,也算是在文化中,而从未问过究竟什么是“文化”。他还提到了最近读到一篇题目为“北大出不了哲学家?”的文章,自己读后一头雾水,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之谜,因为这个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哲学家本身是什么?一个写着哲学著作的人什么时候算是一个哲学家?什么时候是一本书的著名作者?等等。他认为,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做文化补习工作,也需要从文化批判入手,才能有的放矢;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了真正的文化自觉,我们才可以按照桑塔亚纳的说法:“真正有文化自觉的人很少谈及文化”。

二是认识到文化间性问题也是文化信仰问题。他认为,邹广文教授用“文化间性”、“中性智慧”等巧妙地回避了东西文化冲突等问题。整个讲座既是讨论什么是人的问题,也是讨论文化信仰问题。放到文化信仰上思考人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在哲学层面上,人的问题是抽象的,但是,在文化信仰层面上,却是具体的。文化信仰既要见物又要见人。

常晋芳副教授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谈了自己的感受。

从感性层面讲,他从学生的角度感受到如沐春风,认为讲座内容是具有人文理性的、特别厚重的、充满希望的。

从理性层面讲,他认为邹广文教授主要从哲学与文化的亲缘性、文化的批判性和文化建设这三个层次分析了讲座的主题。首先,关于哲学与文化的亲缘性问题,他认为邹广文教授能够准确地把握大方向,既不会走向大而空的极端,也不会陷入一般意义上对文化现象的批判的泥淖,而是他的哲学“接地气”,文化又有哲学的高度,两者是一种亲缘关系。其次,关于文化的批判性问题,他认为通过对文化示范、文化冲突、文化危机意识的认识与反思,对文化的批判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建设问题,他认为新时代的中国,一方面,要不失文化批判性;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文化建设。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图/文:卞伟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