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中国原创学术概念示例:刘大椿-科技审度论
日期:2024-01-12

科技审度论

●提出时间
2008年
●概念英文
Reconsid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提出者
刘大椿(1944年出生,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科技审度论是科学主义者和反科学主义者激烈辩驳中催生出来的一种比较宽容的、平和的但不失基本坚持的科学哲学倾向,指对科学采取一种审度的态度,用多元、理性、宽容的观点来看待科学,倡导一种多元互补的价值选择,在客观性与独特性、普遍性与地方性、理性与非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刘大椿.科技审度论:通向多元开放的科技哲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37(04)

概念阐释

怎样看待科学,或者说“关于科学的哲学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第一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辩护,第二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批判,第三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审度。这是近年来历经辩护与批判的较量,在科学哲学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新取向,本文把它名之为“审度”。这个概括,最初是在2008年提出来的。当今对科学的反思,应该实现“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这对于亟需科学、科学精神的滋养,又要防止工具理性主宰的国人来讲更显得重要,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既具有“整体论”的优长,又具有“重直觉而轻知解”的偏向。审度不是折中主义,而是整合对立观点,是执两用中。实际上,辩护者与批判者的激烈辩驳,催生了一种比较宽容的、平和的但不失基本坚持的科学哲学倾向,即所谓科学审度。

学术意义

科技审度的理论观点得益于对马克思科学技术论的理解和系统阐述。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围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异化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自由的关系所进行的探讨及由此展开的对科技的批判,对于如何正确看待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是马克思对科技审度的论述,为科技审度论树立了重要标杆。在马克思科学技术审度论的基础上,结合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定位和历史实践的思考,提出科技审度的如下基本观点,即对科学技术单纯的辩护和单纯的批判都是有局限性的;应该对科学技术采取一种审度的态度,用多元、理性、宽容、开放的观点来看待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坚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科技审度论的目标是从历史实践的视角,审度或解读马克思的科技审度,揭示它的现代意义;全面审度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区分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回应当下科技论研究所引发的问题和争论,构建恰当的理论框架。

现实意义

科技审度论为科技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种策略。审度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提供了一条恰当路径;尤其对那些易于在两极间摇摆、迫切需要真正树立科学精神的国人,这种清醒的科学反思是当下极为合适的选择。“审度的科学哲学”对于消除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壁垒、回复科学的本真状态、规避某些科学风险而言, 具有现实意义。“审度的科学哲学”是对当代科学哲学日益关注具体科学与科学的实践性这一趋势的精准把握, 也是中国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哲学新趋势作出的重要回应之一。

转载情况

*论文以包含“审度”为关键词或出现于标题中为准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

关键词出现“审度”(仅为“科技审度方面):

[1]刘大椿,张林先.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J].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0

[2]刘大椿.另类、审度、文化科学及其他—对质疑的回应[J].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4

[3]段伟文.从科学活动论到对科学的审度[J].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4

[4]刘大椿.马克思科技审度的三个焦点[J].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8

[5]刘大椿.科技审度论:通向多元开放的科技哲学[J].科学技术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3

《新华文摘》转载1

[1] 刘大椿.科技时代如何看科学[J].新华文摘,2013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

[1]刘大椿,张林先.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1

[1]刘大椿.科技审度论:通向多元开放的科技哲学[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

成果发表

*论文以包含“审度”为关键词或出现于标题中为准

个人论文8篇:

[1]刘大椿,张林先.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J].教学与研究,2010(02):5-12.

[2]刘大椿.另类、审度、文化科学及其他——对质疑的回应[J].哲学分析,2013,4(06):43-53+192.

[3]刘大椿.科技时代如何看科学[N]. 解放日报,2012-11-24.

[4]刘大椿.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01):2.

[5]刘大椿.马克思科技审度的三个焦点[J].天津社会科学,2018(01):20-30+138.

[6]刘大椿.马克思科技审度的历史实践视角[J]. 江海学刊,2018(01):10-20.

[7]刘大椿.马克思的科技审度及其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8(04):28-35.

[8]刘大椿.科技审度论:通向多元开放的科技哲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37(04):1-12.

相关个人专著2部,英文专著1部(1-3卷):

[1]刘大椿等 著.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大椿等 著.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内容具体包括三部分:马克思的科技审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多元、开放的科技世界,可概括为“科技审度论”)

[3]《审度》一书在国内外受到许多关注,也引起劳德里奇出版社(Routledge)的重视,他们主动联系将全文译为英文出版。《审度》的英译本共65万字,按中文版的三个部分拆分为三卷本,于2023年正式出版:

1. Reconsid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 Reflection on Marx’s View ,Liudachun,Wangbolu,Dingjunqiang,and Liuyongmou,by Routledge 2023,London and New York.

2. Reconsid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 Scientism and Anti-Scientism ,Liudachun,Aizhiqiang, and Yanghuili,by Routledge 2023,London and New York.

3. Reconsid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 An Open World ,Liudachun,Yanghuili, and Fanshanshan, by Routledge 2023,London and New York.

2.jpg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岗位教授。曾任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提出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技审度论。出版著作70余部,发表论文170余篇。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思想史等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展示《标准•方法•示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概念分析报告》示例的部分内容,内容已经提出者本人确认。

转载: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公众号


Baidu
sogou